查看原文
其他

现状堪忧,而未来可期——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分析报告

2018-01-23 弘博网

自“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开展以来,我国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有很大改观并呈现发展提高的态势,但数量少、水平低、形式单调等问题依然比较普遍,并对科技博物馆及其展品的教育功能、效果、效益有严重影响。关键定位模糊、制度机制缺失、优秀人才短缺、学术建设滞后是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其中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功能定位、特征定位和展教人员的职业定位是影响最大、最为关键的原因。那科技博物馆展品的教育活动现状怎样,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呢?


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现状
发展与成就

2006年以前,各地科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意识比较薄弱,除了展览展品讲解之外,仅有少数科学表演和学习单,其它基于展品教育活动几乎是空白。2006年,首批30个教育活动项目经专家评审纳入“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其中基于展品的教育项目空缺,其它项目也普遍水平较低。


“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的教育活动分为三类: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拓展性教育活动(动手做、科学工作坊、科学表演等),综合性教育活动(科学考察、夏令营等)。从历届展评中获奖的基于展品教育项目看,水平和质量逐年明显提升:


2012年,基于展品教育项目约占总数18%,但基本为解说和导览;2014年,基于展品教育项目约占总数10%,出现体验式、探究式、多样化教育活动的趋势;2016年,基于展品教育项目约占总数23%,体验式、探究式、多样化成为主流,传统的解说和导览已难以入围。


从“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和各地调研情况看,水平和质量提升的主要表现为:教育活动种类渐趋多样,活动形式有所创新;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教育理念有突破;馆校结合意识增强,面向学校开发教育资源。


目前存在的问题

展品是科技博物馆最大、最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基于展品教育活动本是科技博物馆的“基本教育活动”,然而却也是最为欠缺、最薄弱的教育活动。这证明业界内外所批评的科技博物馆“重展轻教”“有展无教”确系普遍现象。经调研和分析,其表现主要为:基于展品教育项目数量少,未能实现常态化运行;教育活动水平不高,馆校结合不够深入,展教人员能力水平难以满足需求。


影响与后果

在调研中发现,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数量、水平、种类将会直接影响到:


——观众参观时间、重复参观率、吸引力和口碑;


——展品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的发挥;


——科技博物馆应有教育功能和效果的实现;


——科技博物馆建设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低。


上述方面的劣化,有可能使政府减少科技博物馆运行经费和改造扩建投资,进一步加剧科技博物馆社会效益的下滑,科技博物馆的运行与教育活动开发陷入“恶性循环”,并导致政府和社会对于科技博物馆社会效益的质疑。某些科技博物馆建成开放后初期“门庭若市”,此后逐渐“门可罗雀”,有人将此称为“周期律”。我们在各地经常可以看到:陷入上述“周期律”的,往往是很少甚至不开展教育活动的科技博物馆;摆脱上述“周期律”的,恰恰是那些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科技博物馆。


问题原因分析


以往的相关课题和论文多把教育活动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活动经费少,领导重视不够;展教人员学历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展教人员收入低、职称评定和晋升难,留不住人才……我们认为上述问题仅是表象,未能说明深层次的根本原因。为此,课题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以下导致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教育活动开发实施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关键定位模糊,发展方向目标不明
1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功能定位


某些科技博物馆、上级主管机构、地方政府认为:科技博物馆展品本身已具备教育功能,只须保障安全、稳定运行,即可实现其教育功能。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仅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这实际是科技博物馆要不要开展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问题。


2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特征定位


很多科技馆博物馆一方面不满于“展览讲解辅导像上课”“学习单像考卷”的灌输式教育,另一方面又苦于不知道“不像上课的展览讲解辅导”“不像考卷的学习单”是什么样以及如何开发,基于展品教育活动应有的发展方向不明确。这实际是科技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问题。


3科技博物馆展教人员的职业定位


部分地方的政府、上级机关、科技博物馆负责人、观众甚至展教人员自身,不同程度地将展教人员视同于旅游景点导游、讲解员甚至是“展厅服务员”“展品保姆”。这一定位下,展教人员就无需高学历、对口专业和编制、职称。对此,调研中各地展教人员多有强烈反映。这实际是科技博物馆需要什么样展教人员的问题。


制度机制缺失,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行业内对于教育活动、展教人员的定位不明确,导致相关制度机制缺失、基于展品教育活动开发实施动力不足。课题组对6座科技博物馆的相关文件和展教岗位规章制度进行了分析,发现普遍存在缺少以下有利于教育活动开发与实施的制度性安排:


与场馆建设和展览设计同步进行教育活动开发、像重视展览资源建设一样重视基于展品教育活动资源建设的制度性安排;


以开发实施基于展品教育活动为核心的展览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


将教育活动开发实施作为首要任务的展教部门及人员岗位职责制度;


将教育活动开发实施情况(数量、各类、课时、水平等)及其效果作为重要内容的评价、考核、奖惩、晋升机制……


优秀人才短缺,开发实施能力薄弱

优秀展教人才短缺是基于展品教育活动开发能力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行业内对展教人员的职业定位不明确,对其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存在认识误区;另一方面,部分科技博物馆及其上级单位没有根据展教人员应有的素质、资格,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招聘和培训。


学术建设滞后,方向思路缺乏引导

基于展品教育活动项目水平低、缺乏创新的另一原因,是项目开发人员对于相关教育理论与方法缺乏研究和理解。由于我国科技博物馆学术建设长期滞后,导致业界内对于科技博物馆教育的属性是非正规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展品和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研发思路普遍缺乏深入理解,教育活动研发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有的受“展品中心论”误导从而“以展代教”,有的落入灌输式教学的传统老路,有的把“科学性+趣味性”当作基本思路而陷入“知识裹糖衣”的误区,有的则如“盲人摸象”在黑暗中徘徊。


相关定位分析

提升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教育活动开发实施能力与水平的核心,是解决科技博物馆“要不要开展基于展品教育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基于展品教育活动”“如何开展基于展品教育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展教人员”四个关键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是开发思路,第一、二、四个问题是关于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三个核心定位。“三个定位”是其它问题的基础,其它问题皆源定位而生。惟有准确定位,“制度机制”“人才队伍”“学术建设”和“开发思路”等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功能定位

以教育为首要功能的科技博物馆,其教育活动相当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展厅、展品相当于教室、教具,教育活动方案相当于教材、教案。展品是科技博物馆最大、最有特色的教育资源,是实现科技博物馆教育功能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仅靠展品本身并不能充分实现其教育功能,还须开发实施众多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否则,展品将沦落为孩子们手中的“玩具”。


基于上述认识,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功能定位应是:实现展品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科技博物馆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活动,科技博物馆展览运行的核心工作。


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特征定位

与学校教育是基于教材的授受式教学、学生获取来自教材的间接经验、教学形式以课堂为主的特征相对比,科技博物馆教育(包括展览和基于展品教育活动)具有基于展览展品的教育、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和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观众获取来自展品的直接经验、教育形式多样化等特点。正是由于上述特点,才使科技博物馆在教育传播形式日益丰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仅没有被淘汰,其教育功能反而日益受到重视并得以发展。否则,科技博物馆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基于上述认识,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特征定位应是:基于展品的体验式、探究式、多样化学习。


展教人员的职业定位

我们认为,科技博物馆展教人员相当于学校的教师,除了要担负展览运行、维护秩序、导览等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职责是开发和实施教育活动。而且,以“基于展品的体验式、探究式、多样化学习”为特征的教育活动,其开发和实施难度、所需知识与技巧,远高于“照本宣科”“声情并茂”的灌输式讲解。没有高素质的展教人员,科技博物馆就无法开发和实施高水平的教育活动,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功能定位、特征定位也就无法实现。


基于上述认识,科技博物馆展教人员的职业定位应是:需要较高科学素质与专业技能的科技教师,其首要职责是开发和开展教育活动。


优秀案例的启示

在“全国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和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中,涌现了一批体现“基于展品的体验式、探究式、多样化学习”特征的教育项目。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的引导和推动下,各地科技馆开发出一批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优秀教案。这些案例,对于我们的研究,对于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和设计思路,都给予了诸多启示。


基于展品的体验式、探究式学习型教育活动

北京自然博物馆《互动式展览解说》——基于自然标本、化石类静态陈列型展品的教育活动,其“互动”只是表象,关键是它针对静态陈列的展品,配合辅助的图片、标本和实验等,引导观众进入科学家考察自然环境、标本、化石并进行探究的过程,像科学家一样进行观察、思考,理解展品的科学内涵,从中获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关系的直接经验。本项目获得2014年第二届“全国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一等奖。


合肥科技馆《“展无止境”系列活动:离心力展品辅导》——通过“分解(展品知识点)→体验(实验现象)→认知(获得直接经验)”,设计出巧妙的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过程。本项目获得2016年第三届“全国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二等奖。


中国科技馆《借助辅助器材的生命展区展品探究式辅导讲解》——通过借助鸟蛋标本、图片、视频、录音等辅助手段,调动观众的视觉、触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进行体验,引导观众观察、对比、思考,从而实现认知,使静态展品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探究式学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陈闯《基于“旋转金蛋”展项的探究式学习辅导教案》——根据原本隐藏于展品背后、难以直接观察到的4个重要科学原理,开发出相应的实验器材还原了科技史上4位科学家的著名科学实验,通过实验所演示的现象,帮助观众理解展品和科学探索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基于展品的多样化教育活动

江苏科技馆《“认识我们的身体”展区辅导》——其中设计了“精子赛跑”“孕妇的感觉”等游戏环节,并将游戏情节与展品知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孩子们通过游戏亲身体验到知识点,无须讲解即实现了认知。本项目获得2016年第三届“全国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一等奖。


上海自然博物馆《恐龙盛世失窃案》——观众扮演侦探参加一宗“失窃案”的侦破游戏,将相关知识点设定为闯关环节,引导观众通过闯关、侦破案情,学习掌握恐龙的相关知识。本项目获得2016年第三届“全国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二等奖。


中国科技馆《“小球大世界”:投影球展品综合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主题讲解》——利用展品可操控、编辑加工、上网的性能,开发了“看云识天气”“探索太阳系”“蓝色星球——生命的摇篮”“雾霾的防治与自我保护”等主题讲解方案,使展项成为可根据时令话题、社会热点灵活变换内容的教育媒体,“常看常新”;使本不具备参与互动性的展项,不仅可根据观众反馈“点播”互联网上的信息,且实时播放观众现场上传的图片;辅导员像是记者、节目主持人,与观众之间有提问、交流、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媛静《运用二维码的探究式扑克牌学习单》——利用扑克由低到高的13阶,对应知识内容由浅入深排列的13件展品或小实验;每一阶的4个花色对应“操作/体验什么”“观察到/发现了什么”“想到/分析什么”“结论是什么”4个环节;方块→梅花→红桃→黑桃依次扫描每张扑克牌的二维码,就可在手机上显示展品或实验的某一环节视频和相应的提问、提示,引导观众进入展品或实验的探究式学习过程。该项目实现了学习单内容、形式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


根据国内外优秀案例,我们归纳了14种展览讲解、展品辅导类型(参见下表)。



在上述14种展品辅导类型中,实验体验型、实验演示型、制作实验型、器材辅助型辅导均可成为“基于实物的体验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而在媒体演示型、故事讲述型、戏剧表演型等类型的展品辅导中,也可根据内容和条件,适当引入上述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入实验观察、对比分析、交流讨论等环节,使观众从中获得直接经验;即使是那些难以直接运用上述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展品辅导,也在丰富展品辅导类型、适应不同展品和不同观众的要求、提升展示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上述14种展品辅导,并不能涵盖科技博物馆展品辅导的所有类型,今后还会有新的辅导方式出现,而且其分类也可能不尽科学、准确,其教学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改进。但仅凭目前的成果,就已让我们不但看到了与传统灌输式讲解完全不同的基于展品教育活动方式,更为今后的开发工作打开了广阔的设计思路,并且从中看到了构建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教育活动体系的发展方向,使我们对于科技博物馆开发出比其他博物馆、展览馆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生动活泼、效果更为深化的基于展品教育活动充满了信心。

*本文刊登于《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年第2期5-14页


来源:《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原标题:《科技博物馆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现状、定位与发展方向》

作者:龙金晶,陈婵君,朱幼文

编辑:言若


相关链接:

博物馆名录之变——数字背后的意义

政府“关门”阴影下,看美国公众如何评议《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法案》

博物馆新玩法:展览+市集,边看展览边“剁手”

上博三件藏品今晚登录《国家宝藏》,它们的英文翻译充满了“中国风”

当“性侵”成为社会焦点,博物馆怎能“置身事外”

观展|只有两件展品的微型展览?上博“典雅与狂欢”的观展体验与思考

全新智化寺——北京文博交流馆六大展览等你来看

博物馆多元需求下,策展人如何架起知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卖萌打开的博物馆文创路,怎么走下去?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